跳到主要內容

滬尾偕醫館 淡水禮拜堂 殼牌倉庫 Ho-be MacKay Hospital N Tamsui Church N Historical Shell Warehouse in Tamsui NewTaipei

淡水禮拜堂
滬尾偕醫館

接著去馬偕街,

今天是來看貓的


淡水禮拜堂
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2]1873年則租到馬廄稍前的一間民房做為新的禮拜堂。[3] 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淡水教會購下今日淡水教會的土地作為宿舍使用;約1890年淡水教會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並於翌年8月在教堂後面建造一所義塾。[4] 日治時期編輯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5]1928年,白色禮拜堂因不敷使用,又適逢馬偕來淡水傳教六十週年紀念,於是淡水教會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各界會友、學生和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則是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監工,於1932年改建,最終第三代建築於至1933年(昭和8年)9月3日完工。
建築特色
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仿哥德式建築,在規劃中不但有著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的尖塔,外牆則是以當時較為流行之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而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滬尾偕醫館
1872年(同治11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2]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對待本地居民相當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時,馬偕博士帶來的奎寧水(quinine) 特效藥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時,馬偕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1879年12月26日馬偕首次返國述職,向加拿大長老教會報告北臺灣教勢,獲美國底特律同姓的馬偕夫人為紀念安息不久的馬偕船長慨贈美金3000元,做為建大型西式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則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當時主要執照醫生是由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請之洋醫為主,此後在中法戰爭期間,滬尾偕醫館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因而聞名全台。


滬尾偕醫館的建築樣式中西合併,外觀是閩南風格的平房建築,為馬偕親自設計,泥水匠洪泉師所興建,並具有西式的圓拱窗和閩南瓦的屋頂,基礎外垣圍奇哩岸石材,階梯採雙邊設計。其中入口右邊為開刀房,內部仍有過去所存之手術濯洗台、壁爐、門鐘等設備。偕醫館醫務遷移後,偕醫館曾作為教會書房,提供聖經聖書。後作為教會所屬團契使用,並做多元性再利用。
上次聽到唭哩岸石材,是舊山線魚藤坪斷橋用到的

這邊就是裡面的展品,不一一介紹囉









九旺冰室

德裕魚酥
以前也是很漂亮 可惜拓寬被拆了
德裕魚丸--原來就是淡水紅樓的擁有者呢 資料來源:洪許俸--紅樓阿嬤 洪許俸女士,人稱紅樓阿嬤,在淡水老街經營德裕魚丸,於1963年和先生洪炳堅合力買下荒廢已久的淡水紅樓,成為紅樓的第三代主人。
  據洪許俸阿嬤回憶,初接手紅樓時,「雞、鴨都養在房子裡頭,二樓、三樓的隔間用木板」,由於房子長時間沒人住,樹木都往裡頭竄著長,花一番工夫整理後才恢復堪用狀態,當時為補強結構,外牆全噴上黃色沙漿,所以曾有段時間紅樓是黃色的。洪許俸阿嬤的長孫洪良鑑曾表示:「我們那時候住二樓,三樓是空的,會在三樓騎腳踏車,還有玩滑板、丟球」,而一樓在當時還曾分租給從外地到淡水求學的學生。
  1989年,有建商看中紅樓,曾經找上洪家洽議合建12層大樓之案,在洪家阿嬤的堅持之下,取消建商的合建之議並決然斥資修復紅樓。1999年年初洪家正式進行整修紅樓,整修期間曾多方請教建築、歷史、藝術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協助考證,幾度要求包商暫停施工,一再修正施工方法,使得整修工期被迫延長,整修經費不斷攀升,所費不貲。於2000年元月正式對外開放,再現百年前原貌,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於西元2000年並於2001年榮獲文建會頒贈歷史建築百景賞第六名。目前紅樓建築內有兩個營業單位,分別為一樓中式餐廳、三樓Red3cafe西式餐廳。


登峰食品

淡水一信
(1937)
民國二十六年選定現址為總社,就原有事務所增購店鋪二間,並擴建為二層樓房,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新廈落成。



遠望殼牌倉庫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862年淡水海關正式開市徵稅,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茶、煤、樟腦為出口大宗。1897年英商殼牌公司買下嘉士洋行,作為遠東地區貿易一環。之後陸續增建倉庫、油槽,作為儲放油品的倉庫,並鋪設鐵軌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此處也被稱為「殼牌倉庫」。早期因各種油品所形成的濃厚油臭味,使淡水人民以「臭油棧」來稱呼它。1944年10月美軍飛機空襲北臺灣,油槽中彈起火,整整燒了三晝夜才被撲滅,成為淡水人記憶中最難忘的「火燒臭油棧」。此後殼牌倉庫逐漸沒落,只做為備用倉儲。 此處擁有四座大倉庫、三座小建築物、油槽遺址,約近4千坪的土地面積,見證淡水開港、日人據臺、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臺灣等重要歷史時刻,也是臺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2000年6月被政府公告為古蹟,殼牌公司將百年古蹟捐給在地文化社團,即淡水文化基金會。園區內設有「淡水殼牌故事館」,展出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亦為淡水社區大學辦學場域,並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活動。


資料來源:臭油棧傳奇
淡水殼牌倉庫歷史解謎
謝德錫
2000年6月27日台北縣政府以「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名義,公告淡水殼牌倉庫為縣定古蹟。同年12月31日在淡水第二次文化會議上,台灣殼牌公司將古蹟正式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2001年2月淡水文化基金會正式進駐。五年多的時間裏,淡水文化基金會在此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有殼牌捐贈儀式、文化五月節、淡水社區大學開辦、中高齡就業的「永續就業工程」、淡水西洋藝術節、古蹟日、紅樹林生態之旅……,讓百年的工廠蛻變為藝文展演、終生學習的場域。這一頁文化蛻變的傳奇,並非是歷史的必然?而是淡水在地社團嶄新營造的成果!

一百多年裏,這裡經歷數次的政治、經濟大轉折,每次的轉折幾乎都要改變倉庫的風貌。不過,最後卻是以百年倉庫的風姿成為歷史古蹟……
殼牌倉庫的歷史迷團
淡水殼牌倉庫一百多年的歷史裡,無疑充滿著幾處歷史的迷團:
為什麼它是以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成為歷史古蹟?
范嘉士是什麼人?
嘉士洋行為什麼選擇鼻仔頭為倉庫用地?
嘉士洋行倉庫怎樣轉變為殼牌倉庫?
殼牌倉庫為什麼稱為臭油棧?
殼牌公司為什麼僅在沒落的淡水港興建油槽?
殼牌公司為什麼被稱為「迺生產」?
火燒臭油棧是在什麼時候發生?
殼牌倉庫為什麼會被指定為古蹟?
台灣殼牌公司為什麼指定淡水文化基金會為古蹟繼承者?
英商范嘉士
范嘉士(Francis Cass)是英籍商人,所流存的歷史資料並不多。僅有在James.W.Davidson的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提及,在1872年Cass為Elles(怡記)洋行的買辦,因經濟衝突曾遭到台灣民眾攻擊。1894年與外鼻仔頭地主紀化三簽訂永久租斷土地的契約書。1897年加入新成立殼牌公司所簽訂的商業契約書,及明治38年(1905)8月台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中,Cass遺孀繼承遺產所發生永代借地權轉讓的問題。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894年11月,范嘉士透過中人陳為、王蟹、紀扁、王華,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以2千4百銀元承租東至王宅厝邊豎溝透連稻埕並抽樹過埤仔頂路,西至港仔溝海,南至海坪大港水,北至定光佛田水邊並上透莿仔垀路,約1甲左右的土地,契約是以「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的名義書寫。嘉士洋行是當時著名茶葉外銷洋行。日本政府成立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後,針對台灣私法權益問題所做的調查,隨後刊行的「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其中物權篇中,第四章物權之特別主體,第一節外國人,便收錄此一契書。

1998年4月4日淡水文化團體向台北縣政府提報古蹟指定申請書時,便溯源以這份早期契書為名,古蹟審查時便承沿為據。最後2000年6月27日縣定古蹟公告時,便以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為名。




旗桿座嗎?

A棟現為行政辦公室,原為製罐工廠。
  B棟現為社區教育中心,原為煤油桶倉庫。
  C棟現為藝文展演中心,原為潤滑油倉庫。
  D棟現為殼牌故事館,原為輕質汽油倉庫。
  F棟現為洗手間,原為鍋爐間。
  G棟現為儲藏室,原為幫浦間。
右邊--C棟現為藝文展演中心,原為潤滑油倉庫
全景二張


右邊--C棟現為藝文展演中心,原為潤滑油倉庫

內部一覽

感覺原來是樞紐藏在石頭內
維修後就....

D棟現為殼牌故事館,原為輕質汽油倉庫。
殼牌故事館正面照


殼牌故事館後面的水上機場,這邊可以看到整個河口

B棟現為社區教育中心,原為煤油桶倉庫。

煤油桶倉庫後面照

全區配置圖

G棟現為儲藏室,原為幫浦間。


鐵道、地磅平臺:嘉士洋行為運輸油品,於園內建設鐵路運輸系統,並連接至淡水線鐵路,將油品轉運各地,鐵道由北面大門進入後,設置月臺(長47.5公尺)及罕見地磅平臺;月臺本體以磚砌而成,轉角處以塊石精緻砌築,地磅表面鑄有[HODGSON]&[STEAD]字樣。

月台細部


鐵道、地磅平臺(圖二):嘉士洋行為運輸油品,於園內建設鐵路運輸系統,並連接至淡水線鐵路,將油品轉運各地,鐵道由北面大門進入後,設置月臺(長47.5公尺)及罕見地磅平臺;月臺本體以磚砌而成,轉角處以塊石精緻砌築,地磅表面鑄有[HODGSON]&[STEAD]字樣。
圖為地磅站



關於製造公司HODGSON & STEAD 的相關資料:
Hodgson & Stead of Egerton Works, Irwell Street 和 Hope Foundry, Sandon Street, Salford。稱重機製造商。 1852 公司成立。
1861 年僱傭 31 名男子。[2]
1877 年 1877-8 年(第 2 部分)作為稱重機、地磅、起重機、轉盤等製造商列入 Slater 的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目錄。鋼鐵創始人、工程師和機械師、磨坊工人、藥劑師的雜貨店和一般商店的裝配工、雜貨店的罐子製造商等。 Egerton Works, Irwell St and Hope Foundry, Sandon Street, Salford
1878 製造哈里森的專利轉向器(見哈里森專利轉向發動機公司)
1880 年哈里森的專利轉向器廣告
1880 年 Hodgson & Needham 的專利多邊形秤台,經過校準以讀取兩個或更多重量測量單位 [3]
1889 年,在克里斯托弗·霍奇森退休後,威廉·霍奇森、克里斯托弗·霍奇森和愛德華·英曼之間的相互同意解散了合夥企業。該公司以霍奇森和斯特德的身份繼續存在。 [4]
約 1904 年被亨利·普爾利 (Henry Pooley) 和兒子收購[5]

A棟現為行政辦公室,原為製罐工廠。

A棟現為行政辦公室,原為製罐工廠。

行整辦公室旁的井 已填平

話說今天逛好遠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德忌利士洋行
齊柏林空間 映河 THe Chi-Po-Lin MUSEUM at TamSui NewTaiPei

吃個排餐不為過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IY]俞氏牌大門對講機 按鈕更換 Replacement the switch of doorphone

完工貌,完全看不出來 左邊 待修 ;右邊 完成貌

[DIY]欺騙BMS成功了? I chea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successfully of focus mk4?

9/17 2137 跑了200KM,充電又回到87% 咦! 超過原廠的85%充電率了 (重點: 沒有去外面刷設定)

[分享] FOCUS ACTIVE更換 p4+ 輪胎 Replacement the Michelin PRIMACY 4 Plus tire of ford focus

拿行照當對照組 該是平的 卻變成隆起 FORD要加油 使用一年多 2萬多公里的輪胎變成這樣 真的太誇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