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7的文章

行天宮分部?「三峽行修宮」Xingtian Temple at SanXia

保甲路 的另一端就是這裡,「三峽行修宮」。沒來過這裡,小逛一下。 ----------------------------------資料來源: 三峽鎮公所 ----------------------------------------- 白雞山位於三峽的東南方,山上林木蓊鬱,茶園四佈,漫步林間小徑,舒暢無比。山腰處有座寺廟──行修宮,廟內奉祀主神關帝爺(信徒又稱「恩主公」),與臺北市知名的「行天宮」同系,香火鼎盛。財團法人寺廟董監事管理委員會將信徒的捐獻,集資於三峽復興路興建「恩主公醫院」,比照慈濟醫院救人濟世。   來到行修宮,不可不留意瀏覽諸多名家題署的楹聯,以及廟庭栽植的奇花異草,繁茂的杜鵑花,叢聚的山茶花,每逢花開季節,可媲美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花季,尤其孤挺的仙人掌,高達兩層樓,其花開之奇景,國內少見。另外,後山平疇千里的視野,更是來此不可放過的觀賞景點。 -----------------------------------------資料結束------------------------------------------ 看來好雄偉啊! 側面看會更明白

[歇業]烏漆抹黑的牛角?饌牛角尖 金牛角麵包 The Bamboo charcoal Croissants at SanXia

上次,女王從公司帶回來一樣東西,一看,乖乖隆地咚,這能吃嗎?燒焦的牛角! 冒著「被毒殺」的危險,我-試吃了。 還不錯,鼓掌下次一定要再買吃吃看。流口水 今天下午,我來到三峽,打電話給女王…「上次你買牛角的那家店在哪裡?」 「我去問問…..光明街3巷8號」…. 「等等,我按一下GPS。」 過了一會兒,到了….嗯!在哪裡?鐵門緊閉,外面還貼著「出租」。 該不會是這一家吧?光明路5號。地址怪怪的[不解]

百年前的遺跡--沒有火砲的「隘勇寮砲台」100 years barrier defense lines at SanXia

那天走在「保甲路登山步道」時,突然看到這些指標,引起我的興趣。 希望在以下的照片與文字中,能更了解以往發生的種種。文中對於「原住民」也無任何不敬,還請各位諒查。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三角湧隘勇線------------------------------ 隘勇的防衛制度乃將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域與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顯的界線切割。而利用鐵絲,木牆,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就叫做隘勇線。至於三角湧隘勇線有兩條支線。其一在十六寮附近,分佈延伸約為:台北十六寮南方-十三天添-金山面-附近。總的來說,配置40位官方隘勇人員的此條隘勇線主要目的在保護十六寮附近所設置政府軍事據點及該山地地區附近的平地民居。 除了十六寮附近之外,三角湧隘勇線的另一分佈範圍則位於大崁科附近。大約區域則是在大崁科內山水流東-卡那比拉社-呵文社-圭費社-奇那道社-阿姆坪-舊柑坪-石門-十寮,面積達30平方公里以上。而大崁科這條隘勇線,配置高達180名官方隘勇人員,主要目的則單純是為了專賣局砍筏樟樹與煉製樟腦。 ---------------------------------------------資料結束------------------------------------------ --------------------------------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隘勇制度始於清代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福康安設立「屯丁制」,以鞏固漢蕃邊界的安全。    日據台灣總督府募番丁守隘,積極利用隘勇制度作為其理蕃的工具。理由在於其入台初期,部分隘勇如台中林朝棟家族不僅未參與抗日,更曾協助日軍鎮壓抗日;而另一方面,日本確也需要透過漢人的隘勇勢力協助日本得到山區的樟腦利益,於是從一八九六年起開始由警察費用支出補助林紹堂與黃連添等人的隘勇,使隘勇成為一支由警察指揮的警備系統。    也 由於隘勇制度與樟腦利益的緊密關係,因此實際上隘勇制度僅存在於北部的台北與台中兩縣。然而,官辦隘勇的成效不彰,漢人的製腦業者每每跨越隘線,與蕃人私下訂約,違背了日本政府蕃地國有的既定政策,使得日本殖民當局決定策劃積 極的剿蕃行動。   日俄戰爭爆發後,一方

[圖多]橫路仔--保甲路步道PAO CHIA LU Trail at Sanxia New Taipei

今早本來想跑到這邊爬山,[好累]… 一睡就到了11點,吃完午餐就出發吧! 一路經過了土城,來到三峽,往目標移動。 到了登山處,「天后宮」,登山步道在哪裡? 在遠處的那一邊。

悠閒的下午, 開闊的視野--盡在「貳樓咖啡館」已易手 爐鍋咖琲 Second Floor CAFE

好友莫過於此,Ponhon常常用MSN,丟給我一些景點情報。內容不外乎--他又去了哪裡啦,哪個地方風景不錯啦… 常常跟著他的照片一同神遊。 今天,天空陰雨,要去哪裡咧…. 慘了!腦袋裡裝漿糊啊….半天也沒想到一個景點。 往淡水方向行進中,突然想到….Ponhon上次去的咖啡館,好像在 「台北藝術大學」 裡。 那就走吧! 進了藝術大學的校門後,車行了一陣子, 「在哪裡啊?」 女王:「你要回頭啦!剛剛我看到有一處,人超多的地方應該就是」 「我負責開車,如果到了,叫我一下」 「好」 經過長長的走廊,這邊有家咖啡廳 「請問還有位置嗎?」 「對不起,沒位置了」 還好,因為這樣,我們走了一小段距離,來到這裡。 前面是什麼?花盆熊寶貝。

藝術搖籃--台北藝術大學 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

那天為了到悠閒的下午, 開闊的視野--盡在「貳樓咖啡館」坐坐,一不小心跑進「台北藝術大學」的校園裡。 資料來源: 台北藝術大學 -------------------------------------資料節錄如下------------------------------------------ 行政院於民國68年(西元1979年)2月6日頒布了「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決定籌設一所培育藝術創作、展演及學術研究人才之高等學府,「國立藝術學院」於焉誕生。    71年7月1日,國立藝術學院奉准正式成立,鮑幼玉先生擔任首任院(校)長。學院初設音樂、美術、戲劇三學系。校址暫借台北市辛亥路三段國際青年活動中心二、三樓,並單獨辦理招生及考試,第二年奉准增設舞蹈學系,完成基本四系的設置。74年4月,全校暫遷台北縣蘆洲鄉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校址。 79年9月,關渡校區建校工程次第完成,增設音樂學系碩士班及戲劇學系碩士班,80年7月下旬正式遷校至關渡校區。 90年8月1日起,本校奉准改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並成立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及文化資源等五個學院,同時增設成立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及音樂學系博士班。91年8月1日增設造形研究所及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另關渡美術館及推廣教育中心也於同年成立,逐步邁向「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教學、創作理念。 95年1月27日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改名為藝術與科技中心,同年8月1日,朱校長宗慶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校務研究發展中心調整為「研究發展處」,並設置「國際交流中心」,以及增設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為建構e化校園,並於12月完成全校公共空間無線網路架設。 ----------------------------------------資料結束------------------------------------------ 路旁一片綠意 還有水牛 水牛看到我就跑啦!趕快拍。 校園一景,想必晴天時,玻璃帷幕反射的天空一定更藍,更迷人 到處可見裝置藝術 還好不是我的車XD 這邊的車道上還有水波紋呢! 這也是裝置藝術?還是像英國一樣,在路口改為波浪紋呢? 參觀一下,甕牆。好特別的感覺,但又說不上來。 這裡是「水舞台」 藍色的迴旋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