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圖為世源醫院) 與 北埔忠恕堂
----正文開始------
快中午了 到竹北鴨香飯吃飯去
轉北埔
停車場旁剛好是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文化館介紹】
本館為了緬懷鄧南光先生其一生為攝影藝術奉獻的精神,以及其致力台灣寫實攝影,開啟50年代後寫實風格主軸;及其紀錄斯土斯民的熱情,對台灣攝影發展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於民國95年新竹縣文化局規劃其後人提供之北埔『柑園』極具歷史意義的鄧家故居為「鄧南光攝影紀念館」。經過96-97年的整建,在展覽的規劃上,涵蓋多種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有限的空間中,以多重角度、多種媒體,詮釋或延伸閱讀鄧南光的影像藝術。
【歷史沿革】
「鄧南光攝影紀念館」在95年度即已利用文化部地方文化館案的規劃經費,執行紀念館內外的空間規劃再利用的計畫。96年度委託辦理本館可行性評估、先期規劃及委外招商作業,並於97年十月確定開館後委由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營運,並於同年完成本館之戶外改建工程,98年度續進行室內裝修工程,已於98年10月31日正式開館。
---資料結束---
資料來源 台灣藝術教育網
本館為了緬懷鄧南光先生其一生為攝影藝術奉獻的精神,以及其致力台灣寫實攝影,開啟50年代後寫實風格主軸;及其紀錄斯土斯民的熱情,對台灣攝影發展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於民國95年新竹縣文化局規劃其後人提供之北埔『柑園』極具歷史意義的鄧家故居為「鄧南光攝影紀念館」。經過96-97年的整建,在展覽的規劃上,涵蓋多種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有限的空間中,以多重角度、多種媒體,詮釋或延伸閱讀鄧南光的影像藝術。
--資料結束----
資料來源: 文化部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1907年(明治40年)生於新竹北埔鄉,曾創辦臺灣攝影文化協會,一生行腳紀錄,替臺灣及北埔的歷史留下非常珍貴的資產。
日治時期,鄧南光在留學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時期開始接觸攝影,主要修習寫實攝影,返臺後就以攝影為業,未滿30歲前,足跡已遍及全臺,留下將近6000張的底片。
據說,鄧南光為了提升攝影品質,在1933年(昭和11年)購置萊卡A型相機,當年這種相機價值不菲,超過一棟商業區的透天厝。
鄧南光的作品題材相當廣泛,沙龍、肖像、舞台、靜物、風景、速寫、紀實等表現各異的形式,構成數以萬計,橫跨40年的影像語言,直至1971年(民國60年),鄧南光辭世以後,他這一生的豐沛創作歷程才畫下句點。
----資料結束-----
順道一遊
這圓形展場應該是後來蓋的吧~
進門看看~
鄧南光先生的一生
影像看北埔
介紹暗房 沖洗底片的地方
以前買不起的像機
用診所得玻璃櫥 來展示攝影作品
對面是?
北埔忠恕堂
西元1922年(大正11年)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
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資料結束----
確定小朋友不會做噩夢嗎?
慈天宮
----正文開始------
快中午了 到竹北鴨香飯吃飯去
轉北埔
停車場旁剛好是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文化館介紹】
本館為了緬懷鄧南光先生其一生為攝影藝術奉獻的精神,以及其致力台灣寫實攝影,開啟50年代後寫實風格主軸;及其紀錄斯土斯民的熱情,對台灣攝影發展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於民國95年新竹縣文化局規劃其後人提供之北埔『柑園』極具歷史意義的鄧家故居為「鄧南光攝影紀念館」。經過96-97年的整建,在展覽的規劃上,涵蓋多種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有限的空間中,以多重角度、多種媒體,詮釋或延伸閱讀鄧南光的影像藝術。
【歷史沿革】
「鄧南光攝影紀念館」在95年度即已利用文化部地方文化館案的規劃經費,執行紀念館內外的空間規劃再利用的計畫。96年度委託辦理本館可行性評估、先期規劃及委外招商作業,並於97年十月確定開館後委由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營運,並於同年完成本館之戶外改建工程,98年度續進行室內裝修工程,已於98年10月31日正式開館。
---資料結束---
資料來源 台灣藝術教育網
本館為了緬懷鄧南光先生其一生為攝影藝術奉獻的精神,以及其致力台灣寫實攝影,開啟50年代後寫實風格主軸;及其紀錄斯土斯民的熱情,對台灣攝影發展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於民國95年新竹縣文化局規劃其後人提供之北埔『柑園』極具歷史意義的鄧家故居為「鄧南光攝影紀念館」。經過96-97年的整建,在展覽的規劃上,涵蓋多種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有限的空間中,以多重角度、多種媒體,詮釋或延伸閱讀鄧南光的影像藝術。
--資料結束----
資料來源: 文化部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1907年(明治40年)生於新竹北埔鄉,曾創辦臺灣攝影文化協會,一生行腳紀錄,替臺灣及北埔的歷史留下非常珍貴的資產。
日治時期,鄧南光在留學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時期開始接觸攝影,主要修習寫實攝影,返臺後就以攝影為業,未滿30歲前,足跡已遍及全臺,留下將近6000張的底片。
據說,鄧南光為了提升攝影品質,在1933年(昭和11年)購置萊卡A型相機,當年這種相機價值不菲,超過一棟商業區的透天厝。
鄧南光的作品題材相當廣泛,沙龍、肖像、舞台、靜物、風景、速寫、紀實等表現各異的形式,構成數以萬計,橫跨40年的影像語言,直至1971年(民國60年),鄧南光辭世以後,他這一生的豐沛創作歷程才畫下句點。
----資料結束-----
順道一遊
這圓形展場應該是後來蓋的吧~
進門看看~
鄧南光先生的一生
影像看北埔
介紹暗房 沖洗底片的地方
以前買不起的像機
用診所得玻璃櫥 來展示攝影作品
對面是?
北埔忠恕堂
西元1922年(大正11年)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
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資料結束----
確定小朋友不會做噩夢嗎?
慈天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