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 at Taipei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原來是:大同分局

--正文開始-----
之前就想來參觀的地方
本館緣起 1860年開港通商後,大稻埕地區與國際交流貿易商業形態日漸崛起。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而此時大稻埕碼頭周遭洋行、茶商遍佈,大稻埕地區的商業發展已盛冠全臺。商業的交通繁榮,造就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全臺各地文人雅士紛紛湧入,人文薈萃。江山樓、山水亭、蓬萊閣、東薈芳等著名餐館,隨時可見連雅堂、林幼春、洪以南、張我軍等文化界人士相聚流連,吟詩唱和。
1920年代,臺灣的知識份子受到中國大陸辛亥革命及世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影響,體認到臺灣人民不能永遠淪為被剝奪參政權的被殖民者,決心以非武裝方式來對抗外來殖民者的政治箝制與知識封鎖。因此在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先賢在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號召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本部設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大安醫院,該會為謀臺灣文化之向上,以大安醫院為核心,透過各地支社、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設置讀報社、表演話劇、播放影片等,掀起臺灣新文化運動風潮。
文協所推動的新文化運動,對臺灣的社會文化影響深遠:農民及勞工受其啟蒙,逐漸覺醒,1926年簡吉組織「臺灣農民組合」,會員曾高達2萬4千餘人,他們向殖民政府展開一波又一波的農民運動,抗爭在買賣制度上的不公義;1927年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總部設在今天水路45號),次年其外圍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共有29個團體參加,為當時最有規模勞工團體,團結勞工階層向政府爭取生存權益。而文協發行的《臺灣民報》,與日本當局官方發行的《日日新報》相抗衡,成為當時「臺灣人唯一言論機關」,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1924年張我軍在《臺灣民報》發表〈糟糕的臺灣文學界〉,引發新舊文學論戰,隨著新文化運動浪潮,在一波波的辯證中,屬於臺灣的新文學也逐步啟動,後續催生了關懷鄉土及底層社會的臺灣鄉土文學。而相對於舊劇(傳統戲曲)而來的新劇運動,也以懷抱著要破除封建、改革社會等先進思想而來,文協成員也在各地成立新劇團演出充滿改革思想的文化劇,企圖透過戲劇凝聚民族共識,為人民帶來新時代精神。
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為臺灣重要文化覺醒年代,透過民主發聲、文化講座,以及各種形式活動,引領民眾重新認識自我,在民眾自覺推動之下,同時提倡臺灣電影、戲劇、文學、音樂等領域的突破,開展了臺灣史上思想最為奔放,現代性啟蒙的新文化思潮年代。​
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催生了許多臺灣本土的文學家與藝術家,大稻埕地區更是人才輩出。臺灣早期知名雕塑家黃土水、畫家郭雪湖、陳清汾、陳德旺、洪瑞麟等人均出生於大稻埕。1930年代興起流行歌曲,臺灣第一首廣為流行的〈桃花泣血記〉,歌詞出自天馬茶房負責人詹天馬手筆;而至今仍傳唱不絕的著名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滿山春色〉等,則是大稻埕音樂家鄧雨賢的不朽作品。
「新舊文化交匯地、人文薈萃大稻埕」,坐落於大稻埕街區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是對歷史意義的時代回應。
以市定古蹟臺北北警察署為基地設立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自2018年10月14日正式開館營運,以保存與發揚「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為館所使命,同時立足當代視角對歷史做出時代回應,讓新文化運動歷程中,追求新知與自我文化的核心價值能持續被深耕,歷久彌新。
時間軸
1920年至1932年 舊臺北北警察署位於現家樂福重慶店(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71號),蔣渭水等人曾監禁於此
1932年(昭和7年) 新臺北北警察署8月8日於現址(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興工
1933年(昭和8年) 4月15日新臺北北警察署竣工,同年4月26日舉行新廳舍落成典禮
1945年(民國34年) 11月4日第一分局
1949年(民國38年) 刑警總隊
1985年(民國74年)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寧夏分局
1990年(民國79年)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
1998年(民國87年) 3月2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2006年(民國95年) 定位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
2012年(民國101年)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喬遷新址(臺北市大同區錦西街200號)
2018年(民國107年) 10月14日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開館,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負責營運
建築沿革
日治時期,臺北城內、大稻埕、艋舺被稱之為三市街,亦即最熱鬧之地,分別隸屬臺北南警察署、臺北北警察署及萬華分署管轄。現今僅有位於今寧夏路87號的北警察署被保存,列為市定三級古蹟。
原臺北北警察署位於北臺經濟重心之大稻埕,該區多臺人聚居,署內設置有拷問用之水牢。大稻埕地區為日治末期臺灣民主政治社會運動之發源地,臺籍菁英因鼓吹其理念,難容於殖民政府而被捕監禁,其監禁所在地為原木構之舊北警署位於本館現址對面(即現家樂福重慶店),1933年(昭和8年)新北署於現址完工。  
新建的臺北北警察署於1932年(昭和7年)8月8日破土興工,次1933年(昭和8年)4月15日興建完成,於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與錦西街街口日治時期的蓬來町街區,由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但承包施工也有臺籍人士參加。該棟建築為設於兩街口交接處的臨街兩層樓水泥建築,外觀呈流線形,入口設在轉彎處。有一對變體的西洋式柱子外牆所貼的褐色面磚為北投窯廠所產,這種顏色也稱為國防色,據說有防空保護色之作用。一樓設有扇形羈留室、水牢,見證警察之威權。
1945年後,臺北北警察署改制為臺北市警察局,臺北北警察署也歷經「刑警總隊」、「第一分局」與「大同分局」。1961年(民國50年)第一分局進駐增建南側及三樓部分,防水層年久失修,現況不佳,曾於1984年(民國73年)嚴重漏水大修,與一、二樓原建造物同時整修立面,換貼紅白兩色之二丁掛面磚及更換鋁窗。建築量體變更至2016年已逾50年。
1998年(民國87年)3月25日原臺北北警察署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這座警察局是臺北市僅存的30年代警察局,有時代見證之價值;尤其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之拘留所及水牢,更能呈現警局的特殊空間。為利後續使用進行整體空間與設備的規劃與修復,2006年(民國95年)市府將其定位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2013年(民國102年)5月23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警察局完成點交作業,舊館舍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使用,警察局遷至大同分局新館舍(現址隔壁)。
2014年(民國103年)01月01日市定古蹟原臺北北警察署封閉進行古蹟整修工程通知,開始為期三年的古蹟修復工程,將保存舊有空間格局並恢復日治時期北警署風貌,於2018年(民國107年)10月14日開館。
外表

台灣民報用牛車運
很氣派的樓梯吼
以前這邊是北警察署




新文化運動歷史地點











大逮捕





這邊展示的修復品






重錘窗,非常聰明的設計,裡面的重錘等於窗戶重量 推到哪 開到哪







這邊就是當時的北警署牢房

三連拍

可以從中間的執勤台看到犯人的動態,還真是先進




這是水牢

吃午飯


回到展館










台灣民報






台北警署



戰爭下的青年動員




青年再起


嘻嘻嘻 不解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IY]俞氏牌大門對講機 按鈕更換 Replacement the switch of doorphone

完工貌,完全看不出來 左邊 待修 ;右邊 完成貌

[DIY]欺騙BMS成功了? I chea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successfully of focus mk4?

9/17 2137 跑了200KM,充電又回到87% 咦! 超過原廠的85%充電率了 (重點: 沒有去外面刷設定)

[DIY]輕鬆二步驟 讓引擎室自然對流降溫 engine convection cooling so easy by 2 step

免責聲明: 1.DIY有風險 請注意 2.引擎室有高溫 小心燙傷及被夾 媽我紅了 昨天跑去踏浪 今天趕快洗車 XDD (非當事人 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