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剝皮寮老街 與 萬華街區巡禮 Bopiliao Old Street N Architeture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t Wanhua Taipei

剝皮寮一景
整條街保留了清代 日治 民國風格的建築

-------正文開始-----



居然看到AWIA的經銷商貼紙
但AWIA已經不是原來的AWIA了

今日目標 三味食堂 十多年沒去了,但沒有這麼早開
先到剝皮寮走走
這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資料來源: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管理營運單位。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秉持「歷史老街紥根校地、教育活動活化歷史老街」的理念,提供臺北市本土教學資源,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希望活化剝皮寮老街作為本土教學示範場所,並研擬剝皮寮老街永續運作模式,創造教育與文化共營的前景。
這邊台北市鄉土文化中心
前呂阿昌醫師宅
資料來源:台北市鄉土文化中心 醫學博士懸壺艋舺
  呂阿昌在剝皮寮有著四棟房舍,係指昆明街298、300、302號以及廣州街97號等四棟樓房。呂阿昌祖籍泉州晉江,出生於艋舺頂新街(今西昌街),父親呂春營曾在鹿港的「錦玉香舖」擔任掌櫃,而後自立開業,在艋舺西昌街開設「振玉香舖」,遠近馳名。呂阿昌曾經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四年(1915)年從臺灣總督府學校畢業後,呂阿昌在新莊開業,並進入杜聰明的藥理學研究室進行鴉片研究。之後,將醫院遷回艋舺,於今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開設「懷安醫院」,懸壺濟世,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昭和十年 ( 1935 )以〈阿片アルカロイドノ家兎血糖ニ及ボス影響〉一文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後歷任臺北市會議員、國大代表、臺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臺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等職,並曾擔任老松、龍山公學校的校醫,以及龍山國校家長會會長。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呂阿昌與蔡培火至屏東縣大武山上的藥草農場勘查,突然心臟病發,與世長辭,「懷安醫院」也隨之結束經營。   呂阿昌醫師家屋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交通便利,在剝皮寮拆遷前曾出租作為檳榔攤皮用。房舍為水泥粉光的牌樓厝,女兒牆上有半圓弧形的山頭,騎樓則有兩根圓形間柱,在剝皮寮的街屋中獨樹一格。


對面的騎樓 也另有一番風格

章太炎旅臺居所
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於1898年戊戌政變失敗時,為躲避清廷所頒布的「鉤黨令」,輾轉來臺避難半年,便居住在廣州街123號,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一共發表了50多篇對清廷批判及對臺灣觀感的文章。在臺期間,章太炎更參加了由日人組成的玉山吟社,促成東亞傳統漢文化的交流,提昇臺灣在東亞文明所代表的角色。

(最右邊)
在艋舺相當有名的義安社,於1921年成立,發起人之一楊石頭就是住在廣州街129號這裡,平時社員們都會來這裡進行練習,除此之外,還有義英社、鳳音社、義安社這些艋舺重要的軒社,每年在青山王繞境時都會隨行護駕。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青山王的故事,可前往附近的青山宮一探究竟。


這排還有鳳翔浴室
浴室一開始是使用煤炭來燒煮熱水,後來改用天然瓦斯。當時浴室採取自助式管理,客人多半是中下階層的民眾,男性大眾池每人收取新臺幣20塊錢,而女性顧客使用得比較多的是個人池,每人新臺幣60塊錢, 在當時來說可是相當便宜呢。 後來台灣經濟逐漸發展,居屋品質提升,浴室已經成為居住空間必要的基本設備,來洗澡的人越來越少,鳳翔浴室也就在1987年結束營業。

台灣在日本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畫,陸續建了許多新式的街屋,外觀雖然是英式古典風的磚造建築,但一樓保留傳統的騎樓設計,屋頂也延用閩南式木構造,這種房子被叫作「牌樓厝」。可以看到康定路上連起來的這三間紅磚建築就是「牌樓厝」,氣勢十足,也是以前永興亭船頭行所在處。



照片後面轉角是土炭市
土炭市:廣州街與康定路口的騎樓下,聚集煤炭與木炭商叫賣,分早上與下午兩市。


這邊是康定路173巷
就是原先的「北皮藔街」
原先在日治時期劃作學校用地,被保留下來
整條街有清代 日治 民國風格的建築
資料來源: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
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在日人一系列都市空間的改造計畫,使得北皮藔街道失去了清代的空間地位,但由於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所以在都市計畫中得以保留。正因為如此,整個剝皮寮街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一方面在建築物上保有清代民房特色,一方面在今日廣州街、康定路保有日治時代街屋立面的形式。然而光復後由於都市化腳步加速,艋舺其他地方隨著老街發靳而改建,街道紋理因數次都市計畫之拓寬道路,已不見清代舊貌。剝皮寮雖劃歸學校用地,長期禁止增建,反而保有了清代舊有街型,但部分清代、日治時代建築物卻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或因產權問題而轉手他人,已不復往日舊貌。
日治時期被劃定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在民國七十七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剝皮寮進行人員淨空。六月二十日歐晉德副市長組成「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及建築物在利用專案小組」,其後召開專案小組會議,提出剝皮寮再利用「應以教育措施建設與文化資產結合,積極成立跨局處整體規劃小組」。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二日「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開標評選建築師,由徐裕建建築師事務所得標,研擬剝皮寮建築體及內部空間的修復與規劃設計。同年五月十五日臺北市政府馬市長英九主持「萬華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會議」,再次強調應強化教育與歷史街區共構並存的精神:十一月二十九日,「剝皮寮老街南北側第一期(東側)修復再利用工程」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修復工程於六月二十七日由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得標,負責進行修復工作。並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七日正式動工,工程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完工。
------資料結束-----


資料來源:剝皮寮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
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資料來源:剝皮寮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2]。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大正11年(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市區改正」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將舊有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一變為隱身聚落中的巷弄。舊有剝皮寮街(今之康定路173巷)與廣州街間有一塊空地,乃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收作消防水池的遺址。現在鄰近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房,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剝皮寮歷史街區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昭和16年(1941年)日治時期政府依都市計畫被劃入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的學校預定地,無法增建改建,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隨著都市發展人口激增,老松國小學生人數於1966年達到高峰,全校11,110人共158班,創下班級數和學生數最高紀錄。1988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老松國小學校預定地的徵收,作為老松國小擴建之用,原居住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內的居民便陸續搬離,1989年完成徵收程序。但隨台北都市發展中心的移轉,老松國小學生數驟降,校地擴建需求不再。1997年12月9日臺北市政府發函通知剝皮寮原住戶,訂於1998年5月1日辦理強制拆除地上物。1998年2月「反對老松國小徵收私有地自救會」成立,同年4月更名為「剝皮寮歷史風貌特定區促進會」,向臺北市政府陳情,表達保留剝皮寮為「歷史風貌特定區」的計畫。當時台北市長陳水扁裁決待1999年1月再行決定,並同時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專案,調查結果顯示艋舺剝皮寮古街乃臺北市中少數仍能凸顯清治時期漢人生活原貌的街廓,具重要歷史意義,致使市政府做成暫緩1999年3月5日的拆遷作業之決策。同時期老松國小家長也發起一人一電要求盡速拆遷歸還學校預定地,發起「我要禮堂」、「我要活動中心」的連署活動。
1999年4月23日,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再次通知住戶訂於1999年6月16日執行地上物強制拆除,剝皮寮居民在拆除前夕,以手拿祖先牌位巡街遶境、點燈、守夜等儀式來告別歷史老街[2]。
1999年6月16日,執行拆除廣州街127巷以東第一進建物時,遭文化界人士質疑超越原先協議範圍,嚴重破壞文化資產,引起輿論要求保存歷史風貌價值之聲浪,導致當時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於1999年6月20日出面組「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與建築物再利用專案小組」;2003年8月5日,再召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設置會議」,決議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執行推動剝皮寮的活化再利用[2]。



「剝皮」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以下三種說法。

「剝樹皮」的說法:
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然而北皮藔街的產業上並沒有「剝皮」一業的記載,加上北皮藔空間有限,進行剝皮工作有所困難,且利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也有問題,使得剝樹皮的說法遭到質疑,仍待進一步的考證釐清。此一說法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7。

「剝獸皮」的說法:
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上記載臺北製革工業始自清代,製革所用的皮草取自動物,文中並提到:「艋舺有北皮寮(藔)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藔)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枕、鼓。」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主要為殺牛製革所在,因此有「剝皮」是指「剝獸皮」的說法。然而,根據訪談及文獻記載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洗池,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因此剝獸皮一說仍待進一步的檢證。此一說法詳見工月鏡主修,《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工業〉頁51: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5-45。

發音相似「北皮」的說法:
由日文發音上來說,「福皮藔」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而「福地藔」為「ふくちりょう」,「北皮藔」則是「ほくひりょう」,其中福( fuku )與北( hoku )、皮( hi )與地(chi )的發音相近,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北皮藔」閩南語發音。但目前仍缺乏確切的文獻資料加以佐證,需等待更多的資料作深入的檢核。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7。

區內特殊產業
太陽製本所(裝訂廠):成立於日治時期,歷經三代經營至今,區內的裝訂廠後多搬至中和區。
鳳翔浴室(公共澡堂):都市化的臺北市在1950至1960年間,人口增加率達78.6%,公共澡堂提供當時中下階層民眾洗澡與泡澡的地方。
日祥旅社(販仔間):設備簡樸,類似小販之流才會到這裡住,許多流鶯也都會到這裡,日祥旅社於1998年拆遷之前仍持續經營。
茶室(清茶館):迫遷前僅剩「秀英茶室」與「長壽號」經營中,以平民大眾為對象,尤其在廣州街與康定路交叉口多三輪車伕聚集,為品茶與社交的場所。
威靈壇:萬華師公貴以頭綁紅巾為紅頭道士而聞名,以辦吉事之法事為主,如補運解厄、收驚安胎等,不為新亡者超薦喪祭,每當新年威靈壇門庭若市
----資料結束----



康定路173巷1號
位於康定路173巷巷口的這棟街屋,是經過改建後的牌樓厝。我們可以看到由紅磚、洗石子和水泥所建成的立面,一樓是以洗石子方式做成的四根圓形柱子,上面搭建出三個拱圈,而二樓以上是紅磚立面。

康定路173巷1號
位於康定路173巷巷口的這棟街屋,是經過改建後的牌樓厝。我們可以看到由紅磚、洗石子和水泥所建成的立面,一樓是以洗石子方式做成的四根圓形柱子,上面搭建出三個拱圈,而二樓以上是紅磚立面。

隔壁的康定路173巷3號--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

照片中--平房康定路173巷5號 秀英茶室
威靈壇隔壁的秀英茶室是台灣以前俗稱「茶桌仔」的茶室,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鄰居街坊喝茶聊天的茶藝館,講究的不是茶葉的等級,而是付點錢,讓大家有地方泡泡茶聊聊天,聚在一起打發一下時間。 最初老闆賣麵茶、花生湯,因為生意不好就改為經營茶室,原本店名叫做美香茶室,後來改用女兒林秀英的名字成為秀英茶室。茶室從日本時代開始營運一直到1999年剝皮寮拆遷,足足有八十幾年的歷史,在這個區域裡搬過三次家,從一開始在康定路的179號開店,後來搬到廣洲街的151號,最後在173巷的5號這裡經營到拆遷為止,經過了林陳被抱、林秀英、郭林梅吉祖孫三代的傳承。

康定路173巷7號威靈壇
在台灣的廟會活動中,常出現的道士也就是師公,又分為紅頭師公和黑頭師公兩類。除了民間的喜事、喪事之外,廟宇進香、建醮、神明生日時也會有道士主持儀式,是道教中的關鍵角色。
在康定路173巷7號的威靈壇,是被大家稱為「師公貴」的道壇,這可是一座非常知名的道壇,從日治時代到現在已經五代。從第二代高抱開始,就已經頗有名聲,不少道士出自這個門下,到了第三代高懋貴,被大眾叫做師公貴,法力高深、聲名遠播,所以師公貴的名稱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 受不了調了色溫
顏色好像正常多了


又調色溫了

康定路173巷17號-日祥旅社
在台灣許多農產品集散地的鄉鎮,都有一處被叫做「販仔間」的地方,因為住宿費用比較便宜,往來各地經商的小販們多會在這裡住宿和休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173巷17號的日祥旅社,地點鄰近萬華車站,所以吸引了來自台灣各地中下階層的人們前來投宿。

新手機側光都偏亮 傻眼







老松國小
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簡稱老松國小)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的公立國民小學,曾是世界最眾小學生紀錄達萬人
日治時期
明治29年(1896年)5月21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創立,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內,同年11月開始授課。

三味食堂 現在用登記表叫人
隔壁很會做生意 還會用韓文[阿尼搭謝邀]招呼客人

大約10多分鐘就入內用餐囉

糟 吃這樣就覺得飽了


老明玉香舖 看來也是 [牌樓厝]嗎?
朝北醫院
朝北醫院,為日治時期的一座醫院,為當時萬華地區的著名醫院,並有「北仁安南朝北」[1]的說法,為一棟兩層樓的西方歷史式樣建築,位於現今台北市萬華區。醫院結束營業後,曾有印刷廠、餐廳、個人工作室進駐。2002年列為列冊追蹤建築,2016年1月29日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2018年開始整修。


艋舺青山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現列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為肇建於1856年(咸豐六年)的民間信仰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治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惠安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每逢青山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正日為萬華區年中慣例迎神中最盛大者,俗稱「艋舺大拜拜」,為臺北市三大廟會之一[註 1]。今日,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門」

阿猜嬤甜湯
這邊也算牌樓厝嗎?
牌樓厝


到兩喜號繼續吃
吃不下叫綜合羹就好 奇怪的是 我記得這邊有生炒花枝啊! 記憶錯亂了?

很好!他家真的有創意
好像抽籤抽到上上籤一樣,客人看了很開心


接著到 華江整宅社區 (環南舊公寓)
華江整建住宅,簡稱華江整宅,為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一處公寓住宅群,位於環河南路二段與和平西路三段交叉口、華江圓環四周,建於1970年代,此處是臺灣在二戰後第一處實施區段徵收與辦理都市更新重建之地區[1]。華江整宅具有一樓挑高、圓環周邊以天橋連接之特色,為台灣目前少見的建築形式。


轉三重,跑去量販店買衛生紙
結帳時 ,收銀員說買咖啡有優惠30元 就買了
咦 SPY×FAMILY間諜家家酒
還好跑的快 後來下大雨了

今日走了11566步 嘿嘿嘿
要為旅遊打基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IY]俞氏牌大門對講機 按鈕更換 Replacement the switch of doorphone

完工貌,完全看不出來 左邊 待修 ;右邊 完成貌

[DIY]欺騙BMS成功了? I cheat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successfully of focus mk4?

9/17 2137 跑了200KM,充電又回到87% 咦! 超過原廠的85%充電率了 (重點: 沒有去外面刷設定)

[分享] FOCUS ACTIVE更換 p4+ 輪胎 Replacement the Michelin PRIMACY 4 Plus tire of ford focus

拿行照當對照組 該是平的 卻變成隆起 FORD要加油 使用一年多 2萬多公里的輪胎變成這樣 真的太誇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