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道 中門
今天去修理椅子 剛好來這邊逛逛
沿途人行道也太差了
資料來源:桃園忠烈祠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簡介
桃園神社座落於桃園市區東北方虎頭山西麓,其方位係座東北朝西南,總面積 17,705.76平方公尺,建地面積613平方公尺。日治昭和 10年(西元 1935年)因應日本殖民政府之皇民化運動而開始籌建。
由桃園郡守谷義廉呈報新竹州知事赤堀鐵吉核准,擇址於桃園市區東北郊的虎頭山麓。昭和 12年〈西元 1937年〉由桃園郡役所〈今桃園縣政府〉庶務係吏員春田直信設計、監造。昭和 13年(西元 1938年) 6月 10日竣工,並舉行竣工鎮座式(落成典禮)。奉祀豐受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皇族。往後每年有例祭日,如新年祭、紀元節、天長節及明治節等祭典,由郡守或當地行政長官率同職員、士紳、民眾與學生等祭祀。桃園神社的位階原為「無格社」,隸屬於位階為「國幣小社」的新竹神社之下,並受到日本政府宮內廳的登記與管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即昭和 20年〈西元 1945年〉由「無格社」升格為「縣社」。依據日治時期所頒法令,神社周圍禁止污穢物,車馬不可駛入,也禁止人民在四周伐木及捕捉魚鳥,因此神社環境得以維持清淨且莊嚴之氣氛,直至民國 34年〈西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神社之地景規劃、建築設計、用材用料及施工手法皆屬上乘,頗具特色。且是工藝嚴謹、格局恢宏、中軸線強烈,空間規劃巧思,比例優美,環境清雅,尤其是使用台灣本島生產的檜木,木質堅實、均勻,紋理凹凸有緻,色澤樸實、溫潤而優美,且加工容易,又耐白蟻、蛀蟲、潮濕、腐朽等侵蝕,是絕佳的建材,都是由工程師傅親自到深山挑選適用的樹木,經過砍伐、搬運,依固定的程序乾燥,再依設計、雕琢、組裝等繁複製程作業,絕不敷衍,以確保年代久遠之後不致龜裂、變形、腐朽。在施工期間,所有工作人員對這些建材都視為「神」般的心存敬意,要齋戒淨身,以絕對虔誠的心態興建,一絲不苟。而屋頂銅瓦綠跡斑然,古樸典雅兼之,建築技術出自日本匠師之手。神社中每一座殿舍的細部皆不同,但風格上又很統一,是台灣地區目前僅存最完整也最優秀的日式神社建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歷史見證。
---資料結束----
十、鳥居:
日人所稱之「鳥居」〈 Torii〉如同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用,有多種造型樣式,傳統的鳥居為上等木料(如檜木等)或石材製成,近代以來因上等木料及石材供應不足,漸有鋼筋混凝土及磚製。本神社原有鳥居五座,第一座位於今成功路ㄧ段與民生路交叉口附近「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桃園分行」前方,原東門溪〈已加蓋〉上之東門橋〈已拆除〉東方橋頭,第二座位於今桃園巨蛋體育館附近成功路三段成功橋橋頭,第三座位於今成功路三段與大有路交叉口〈即榮民醫院入口處附近〉,第四座位於今忠烈祠山腳下入口名稱座旁,以上四座鳥居皆因道路拓寬現已拆除,第五座現位於忠烈祠內殿宇之前,但於民國 75年間修護時,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鳥居頂部並未依原樣復原,現為兩柱單間的「明神造」樣式,鋼筋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爾後再修護時將秉持維護古蹟真實面貌的原則,按原有照片之樣式予以復原。
九、手水舍:
因位於神社的西方,日人稱為「西淨」,參拜者進入神社祭祀前需先洗淨身心,「手水舍」是提供參拜者洗手、漱口的處所,又稱「水盤舍」、「淨手亭」。其外型為一四角形亭子,長 288公分,寬 225公分,平面為矩形,以四柱支撐屋頂,側腳明顯,柱腳包覆銅皮〈根卷金具〉,四柱向內向上微傾,產生「助鋤」作用,使亭子較為穩固,增加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來襲時之抵抗力。屋頂為「切妻造」(兩坡懸山頂式),銅瓦栩葺,兩側(日本稱為妻面)有精雕之懸魚及銅皮鬼板,表現了日本木匠之優秀工藝水準,在額枋與桁木之間安裝成列的「直櫺木」為其特色。亭內置一手水砵,長 180公分,寬 110公分,高 80公分,混凝土製,表面磨石子,並配置若干具竹或木製舀水瓢。
八、社務所:
因位於神社的東方,日人稱為「東沐」〈齋館〉,其功能係作為神社管理 人員〈日本和尚〉處理日常事務及參拜者休息、齋戒、沐浴之用,是以木 結構為主要材料的建築,格局及樣式均為典型的傳統和式住宅,房屋主體的水泥製文化瓦屋頂為「寄棟式」,地面架高,下設通風孔,進門入口處設「唐博風」(即卷棚軒,阻擋屋頂流下來的雨水及污泥。),以銅質金具裝飾,屋頂為「銅瓦柿葺」,紫銅表面再綠色處理。
民國 93年桃園縣文化局依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一案,擬定『桃園神社文化館』設置計畫,將原社務所、管理室、儲藏室、規劃為『殖民文化講堂』,作為空間展示及講演授課之用,民國 96年 4月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外經營管理,更名為『忠烈祠文化館』,由當時桃園縣朱立倫縣長、文化局陳學聖局長,民政處李貞儀處長,於同年 96年 9月 3日蒞臨剪綵,並手植桃樹以茲紀念,『忠烈祠文化館』正式開館。
三、參道:
係指自拜殿前至入口名稱座之間的道路(含石階段),作為參拜神社進出之路。長約百餘公尺,寬約 3.6公尺,地面為混凝土製。
四、中門:
為切妻造(懸山頂式),屋頂覆銅皮瓦,左右尖端各裝有鬼板、破風板及懸魚(脊墬),其上並有木雕之六葉裝飾,破風板則以入八雙金具裝飾。前後共用八柱,為八腳門型式,寬、深皆 330公分,面三間用四柱,深二進用三柱,柱礎為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柱基皆以銅皮(根卷金具)保護,中央雙開「棧唐戶」(隔扇門)置於柱間,四隅以散金具包飾之,伸出之迴廊上有連子窗,左右兩側各以長度 152公分全形的字體型木構圍牆分隔內外。
十二、管理室:
為和洋風的小型建築,台基為混凝土製,外表洗石子,設有通風孔,外牆為木造,內牆以白灰粉刷,屋頂覆以水泥製文化瓦。民國 96年局部修繕時,加建木製休憩觀景台,全採木製,以求風格統一。
適合拍照的好地方呢~
今天去修理椅子 剛好來這邊逛逛
沿途人行道也太差了
資料來源:桃園忠烈祠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簡介
桃園神社座落於桃園市區東北方虎頭山西麓,其方位係座東北朝西南,總面積 17,705.76平方公尺,建地面積613平方公尺。日治昭和 10年(西元 1935年)因應日本殖民政府之皇民化運動而開始籌建。
由桃園郡守谷義廉呈報新竹州知事赤堀鐵吉核准,擇址於桃園市區東北郊的虎頭山麓。昭和 12年〈西元 1937年〉由桃園郡役所〈今桃園縣政府〉庶務係吏員春田直信設計、監造。昭和 13年(西元 1938年) 6月 10日竣工,並舉行竣工鎮座式(落成典禮)。奉祀豐受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皇族。往後每年有例祭日,如新年祭、紀元節、天長節及明治節等祭典,由郡守或當地行政長官率同職員、士紳、民眾與學生等祭祀。桃園神社的位階原為「無格社」,隸屬於位階為「國幣小社」的新竹神社之下,並受到日本政府宮內廳的登記與管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即昭和 20年〈西元 1945年〉由「無格社」升格為「縣社」。依據日治時期所頒法令,神社周圍禁止污穢物,車馬不可駛入,也禁止人民在四周伐木及捕捉魚鳥,因此神社環境得以維持清淨且莊嚴之氣氛,直至民國 34年〈西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神社之地景規劃、建築設計、用材用料及施工手法皆屬上乘,頗具特色。且是工藝嚴謹、格局恢宏、中軸線強烈,空間規劃巧思,比例優美,環境清雅,尤其是使用台灣本島生產的檜木,木質堅實、均勻,紋理凹凸有緻,色澤樸實、溫潤而優美,且加工容易,又耐白蟻、蛀蟲、潮濕、腐朽等侵蝕,是絕佳的建材,都是由工程師傅親自到深山挑選適用的樹木,經過砍伐、搬運,依固定的程序乾燥,再依設計、雕琢、組裝等繁複製程作業,絕不敷衍,以確保年代久遠之後不致龜裂、變形、腐朽。在施工期間,所有工作人員對這些建材都視為「神」般的心存敬意,要齋戒淨身,以絕對虔誠的心態興建,一絲不苟。而屋頂銅瓦綠跡斑然,古樸典雅兼之,建築技術出自日本匠師之手。神社中每一座殿舍的細部皆不同,但風格上又很統一,是台灣地區目前僅存最完整也最優秀的日式神社建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歷史見證。
---資料結束----
十、鳥居:
日人所稱之「鳥居」〈 Torii〉如同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用,有多種造型樣式,傳統的鳥居為上等木料(如檜木等)或石材製成,近代以來因上等木料及石材供應不足,漸有鋼筋混凝土及磚製。本神社原有鳥居五座,第一座位於今成功路ㄧ段與民生路交叉口附近「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桃園分行」前方,原東門溪〈已加蓋〉上之東門橋〈已拆除〉東方橋頭,第二座位於今桃園巨蛋體育館附近成功路三段成功橋橋頭,第三座位於今成功路三段與大有路交叉口〈即榮民醫院入口處附近〉,第四座位於今忠烈祠山腳下入口名稱座旁,以上四座鳥居皆因道路拓寬現已拆除,第五座現位於忠烈祠內殿宇之前,但於民國 75年間修護時,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鳥居頂部並未依原樣復原,現為兩柱單間的「明神造」樣式,鋼筋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爾後再修護時將秉持維護古蹟真實面貌的原則,按原有照片之樣式予以復原。
九、手水舍:
因位於神社的西方,日人稱為「西淨」,參拜者進入神社祭祀前需先洗淨身心,「手水舍」是提供參拜者洗手、漱口的處所,又稱「水盤舍」、「淨手亭」。其外型為一四角形亭子,長 288公分,寬 225公分,平面為矩形,以四柱支撐屋頂,側腳明顯,柱腳包覆銅皮〈根卷金具〉,四柱向內向上微傾,產生「助鋤」作用,使亭子較為穩固,增加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來襲時之抵抗力。屋頂為「切妻造」(兩坡懸山頂式),銅瓦栩葺,兩側(日本稱為妻面)有精雕之懸魚及銅皮鬼板,表現了日本木匠之優秀工藝水準,在額枋與桁木之間安裝成列的「直櫺木」為其特色。亭內置一手水砵,長 180公分,寬 110公分,高 80公分,混凝土製,表面磨石子,並配置若干具竹或木製舀水瓢。
八、社務所:
因位於神社的東方,日人稱為「東沐」〈齋館〉,其功能係作為神社管理 人員〈日本和尚〉處理日常事務及參拜者休息、齋戒、沐浴之用,是以木 結構為主要材料的建築,格局及樣式均為典型的傳統和式住宅,房屋主體的水泥製文化瓦屋頂為「寄棟式」,地面架高,下設通風孔,進門入口處設「唐博風」(即卷棚軒,阻擋屋頂流下來的雨水及污泥。),以銅質金具裝飾,屋頂為「銅瓦柿葺」,紫銅表面再綠色處理。
民國 93年桃園縣文化局依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一案,擬定『桃園神社文化館』設置計畫,將原社務所、管理室、儲藏室、規劃為『殖民文化講堂』,作為空間展示及講演授課之用,民國 96年 4月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外經營管理,更名為『忠烈祠文化館』,由當時桃園縣朱立倫縣長、文化局陳學聖局長,民政處李貞儀處長,於同年 96年 9月 3日蒞臨剪綵,並手植桃樹以茲紀念,『忠烈祠文化館』正式開館。
三、參道:
係指自拜殿前至入口名稱座之間的道路(含石階段),作為參拜神社進出之路。長約百餘公尺,寬約 3.6公尺,地面為混凝土製。
四、中門:
為切妻造(懸山頂式),屋頂覆銅皮瓦,左右尖端各裝有鬼板、破風板及懸魚(脊墬),其上並有木雕之六葉裝飾,破風板則以入八雙金具裝飾。前後共用八柱,為八腳門型式,寬、深皆 330公分,面三間用四柱,深二進用三柱,柱礎為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柱基皆以銅皮(根卷金具)保護,中央雙開「棧唐戶」(隔扇門)置於柱間,四隅以散金具包飾之,伸出之迴廊上有連子窗,左右兩側各以長度 152公分全形的字體型木構圍牆分隔內外。
十二、管理室:
為和洋風的小型建築,台基為混凝土製,外表洗石子,設有通風孔,外牆為木造,內牆以白灰粉刷,屋頂覆以水泥製文化瓦。民國 96年局部修繕時,加建木製休憩觀景台,全採木製,以求風格統一。
適合拍照的好地方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