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我們都誤會麥當勞叔叔了
他家人還在 不是在天之靈啊(咦)
-----本文開始------
上次 一月初沒看到多力多滋公車站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雲
趁這次有空趕快來看另一個
深夜回家
來便利店還自備飲料 這樣對嗎?
(備註:這是機油)
然後去洗個車
等等 洗車場不是更衣室@@
終於在中午醒來
吃中餐 有蔬菜耶 哞~
第一次搭到高底盤的無障礙車
正在玩西洋棋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茶葉蛋這麼貴啊~
如果便宜點要買二個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新生/和平東天橋
不見了
取而代知的是穿越道
這欄杆有危機啊! 基本上看來沒麼問題 可以嘗試Z字穿越道了
寬度看來也OK
最近都在看各式各樣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台北靈糧堂
台北靈糧堂於1954年發起成立,創辦人為趙世光牧師,至今於全球設立分堂已超過600間。歷屆主任牧師分別為趙世光、寇世遠、鄭昌國、周神助、區永亮等人,2021年1月23日區永亮牧師交棒,由周巽正牧師接任主任牧師;區牧師改任顧問牧師。台北靈糧堂在台灣,多年來為了關懷社區、走入人群,因此在許多的城市、社區建立了神的家(福音中心),目前全台(含離島)已有十多間福音中心。
說要拿雞蛋丟出去抗議?
但是熟茶葉蛋就沒爆破的效果啊...(咦)
貼心的設計 進入後就會唱生日快樂歌
真的是公車站
背後一覽
一起合照吧
傳說的一家人都出現了
麥當勞叔叔沒有做壞事(咦)
往北走 新生北有好多宗教建物
資料來源:臺北清真寺
台北清真大寺,位於臺灣台北市大安區大安森林公園旁,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為1958年應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紹德到臺灣而建,1960年落成,1999年列市定古蹟。
建築
寺內一景
台北清真寺是臺北市最早仿伊斯蘭建築式樣興建的禮拜堂[1],正面設拱圈迴廊[2],拱門為馬蹄形[3][4],兩側有一對邦克樓[2][5]高逾20公尺[6][7]。對一旁的青田街住戶來說,仿佛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巍峨皇宮[8]。中華郵政在2020年9月29日發行的台灣清真寺郵票,便以台北清真寺與台中清真寺為題材[7]。
台北清真寺的正殿圓頂無梁柱支撐為典型的土耳其建築工法[9],為奧圖曼式洋蔥型小尖頂[7],挑高15公尺[6],入夜後有燈光能從頂內射出[10],殿頂月牙型桿兼做避雷針[5]。殿內鋪設手工波斯羊毛地毯[9],可容六百人禮拜[5]。設計人楊卓成在花紋設計上化繁為簡,僅在必要處做一些象徵的代表,而以花紋為主,以適應當地人的審美觀念[10]。此外,建材則使用本土洗石子、水泥空心磚與馬賽克等臺灣早期慣用工料,可謂伊斯蘭風融合臺灣本土文化[1]。正殿兩旁為貴賓室,以便各國伊斯蘭宗教領袖來臺灣時,與本地教友相聚之用[10]。
資料來源:天主教聖家堂
聖家堂是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台灣最大的天主教聖堂,隸屬於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並由耶穌會負責牧養該堂區。該教堂坐落於聚集多個宗教場所的新生南路,與大安森林公園僅一街之隔,且交通便利,鄰近台北捷運東門站、大安森林公園站,靠近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國民小學及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帳篷式建築 台北聖家堂的建築內部呈現出帳蓬式的形狀,因過去猶太人建立會幕放置約櫃,做為天主的居所,且為天主與人之間的相聚之地,因而在內部使用帳蓬的形狀做基礎,並代表著告知人們在地球上生活著僅是過客,因此要妥善地度過自己的今生。高挑的天花板則表示人與天主可以更為接近的意義。 [2]
糟 我是1450
這棟叫做公園大賞
不對稱的造型還蠻獨特的
對面陀鹿要把公車站吃掉了
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台北衛理堂
資料來源:台北衛理堂
自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政權以後,許多衛理公會的教友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這些撤退來台的教友,希望在這苦難的環境中,能成立一座教會,俾便於彼此激勵、互相幫補。因此在民國四十一年初,黃安素會督偕同華納會督和富品德博士前來台灣視察教友們的需要。我們的差會由於黃會督的報告和極力請求,總會同意在台灣拓展教會及信仰紮根的工作。在民國四十一年底,聶樹德牧師和聶安真師母奉差派為這一承諾作先驅來到台灣,正式開始衛理公會及本堂在中華民國台灣省的聖工。
民國四十二年:
1月 黃會督夫婦偕同聶樹德牧師開始在新置的聶樹德牧師住所(仁愛路二段)舉行崇拜。
3月8日 遷到漢口街15號,東吳夜校補習班三樓的一間教室。這是我們崇拜開始的第一天。
6月21日 台北衛理堂正式成立,接受分別來自大陸十六個省份的教友92人。由聶樹德牧師及師母負責。 9月 穆藹仁牧師及師母來台灣,協助發展教會工作。
民國四十三年:
7月 教育部正式承認東吳大學法學院,由施季言先生出任董事長。
8月 衛理堂自漢口街遷到新生南路一段113號鋁製屋頂新堂。
資料來源:浸信會仁愛堂
1952年(民國41年)7月,成立「購地建堂委辦會」進行購地事宜。經費一方面由差會協助,一方面由弟兄姊妹奉獻,共計奉獻新台幣十萬元,約美金七千餘元。
1954年在中正路與臨沂街口(現改為八德路一段11號)購得土地五百餘坪,於3月29日舉行動土典禮,同年12月5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因為聖經說:「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就是仁愛」,同時也紀念仁愛路房舍做為聚會所的開工期,於是定名為-浸信會仁愛堂。
咦 現在供抵ˋ還要有空氣相關數據顯示
吃了晚餐
玩火一下
他家人還在 不是在天之靈啊(咦)
-----本文開始------
上次 一月初沒看到多力多滋公車站
圖片來源:東森新聞雲
趁這次有空趕快來看另一個
深夜回家
來便利店還自備飲料 這樣對嗎?
(備註:這是機油)
然後去洗個車
等等 洗車場不是更衣室@@
終於在中午醒來
吃中餐 有蔬菜耶 哞~
第一次搭到高底盤的無障礙車
正在玩西洋棋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茶葉蛋這麼貴啊~
如果便宜點要買二個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新生/和平東天橋
不見了
取而代知的是穿越道
這欄杆有危機啊! 基本上看來沒麼問題 可以嘗試Z字穿越道了
寬度看來也OK
最近都在看各式各樣的建築物
資料來源:台北靈糧堂
台北靈糧堂於1954年發起成立,創辦人為趙世光牧師,至今於全球設立分堂已超過600間。歷屆主任牧師分別為趙世光、寇世遠、鄭昌國、周神助、區永亮等人,2021年1月23日區永亮牧師交棒,由周巽正牧師接任主任牧師;區牧師改任顧問牧師。台北靈糧堂在台灣,多年來為了關懷社區、走入人群,因此在許多的城市、社區建立了神的家(福音中心),目前全台(含離島)已有十多間福音中心。
說要拿雞蛋丟出去抗議?
但是熟茶葉蛋就沒爆破的效果啊...(咦)
貼心的設計 進入後就會唱生日快樂歌
真的是公車站
背後一覽
一起合照吧
傳說的一家人都出現了
麥當勞叔叔沒有做壞事(咦)
往北走 新生北有好多宗教建物
資料來源:臺北清真寺
台北清真大寺,位於臺灣台北市大安區大安森林公園旁,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為1958年應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紹德到臺灣而建,1960年落成,1999年列市定古蹟。
建築
寺內一景
台北清真寺是臺北市最早仿伊斯蘭建築式樣興建的禮拜堂[1],正面設拱圈迴廊[2],拱門為馬蹄形[3][4],兩側有一對邦克樓[2][5]高逾20公尺[6][7]。對一旁的青田街住戶來說,仿佛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巍峨皇宮[8]。中華郵政在2020年9月29日發行的台灣清真寺郵票,便以台北清真寺與台中清真寺為題材[7]。
台北清真寺的正殿圓頂無梁柱支撐為典型的土耳其建築工法[9],為奧圖曼式洋蔥型小尖頂[7],挑高15公尺[6],入夜後有燈光能從頂內射出[10],殿頂月牙型桿兼做避雷針[5]。殿內鋪設手工波斯羊毛地毯[9],可容六百人禮拜[5]。設計人楊卓成在花紋設計上化繁為簡,僅在必要處做一些象徵的代表,而以花紋為主,以適應當地人的審美觀念[10]。此外,建材則使用本土洗石子、水泥空心磚與馬賽克等臺灣早期慣用工料,可謂伊斯蘭風融合臺灣本土文化[1]。正殿兩旁為貴賓室,以便各國伊斯蘭宗教領袖來臺灣時,與本地教友相聚之用[10]。
資料來源:天主教聖家堂
聖家堂是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台灣最大的天主教聖堂,隸屬於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並由耶穌會負責牧養該堂區。該教堂坐落於聚集多個宗教場所的新生南路,與大安森林公園僅一街之隔,且交通便利,鄰近台北捷運東門站、大安森林公園站,靠近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國民小學及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帳篷式建築 台北聖家堂的建築內部呈現出帳蓬式的形狀,因過去猶太人建立會幕放置約櫃,做為天主的居所,且為天主與人之間的相聚之地,因而在內部使用帳蓬的形狀做基礎,並代表著告知人們在地球上生活著僅是過客,因此要妥善地度過自己的今生。高挑的天花板則表示人與天主可以更為接近的意義。 [2]
糟 我是1450
這棟叫做公園大賞
不對稱的造型還蠻獨特的
對面陀鹿要把公車站吃掉了
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台北衛理堂
資料來源:台北衛理堂
自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政權以後,許多衛理公會的教友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這些撤退來台的教友,希望在這苦難的環境中,能成立一座教會,俾便於彼此激勵、互相幫補。因此在民國四十一年初,黃安素會督偕同華納會督和富品德博士前來台灣視察教友們的需要。我們的差會由於黃會督的報告和極力請求,總會同意在台灣拓展教會及信仰紮根的工作。在民國四十一年底,聶樹德牧師和聶安真師母奉差派為這一承諾作先驅來到台灣,正式開始衛理公會及本堂在中華民國台灣省的聖工。
民國四十二年:
1月 黃會督夫婦偕同聶樹德牧師開始在新置的聶樹德牧師住所(仁愛路二段)舉行崇拜。
3月8日 遷到漢口街15號,東吳夜校補習班三樓的一間教室。這是我們崇拜開始的第一天。
6月21日 台北衛理堂正式成立,接受分別來自大陸十六個省份的教友92人。由聶樹德牧師及師母負責。 9月 穆藹仁牧師及師母來台灣,協助發展教會工作。
民國四十三年:
7月 教育部正式承認東吳大學法學院,由施季言先生出任董事長。
8月 衛理堂自漢口街遷到新生南路一段113號鋁製屋頂新堂。
資料來源:浸信會仁愛堂
1952年(民國41年)7月,成立「購地建堂委辦會」進行購地事宜。經費一方面由差會協助,一方面由弟兄姊妹奉獻,共計奉獻新台幣十萬元,約美金七千餘元。
1954年在中正路與臨沂街口(現改為八德路一段11號)購得土地五百餘坪,於3月29日舉行動土典禮,同年12月5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因為聖經說:「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就是仁愛」,同時也紀念仁愛路房舍做為聚會所的開工期,於是定名為-浸信會仁愛堂。
咦 現在供抵ˋ還要有空氣相關數據顯示
吃了晚餐
玩火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